当前位置:首页 > 随笔 > 感悟 > 正文内容

内耗太多的人,一定要读读《赤壁赋》

众缘9个月前 (08-11)感悟1187

 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:迄今为止哪篇古文最令人难忘?

  《赤壁赋》当之无愧位列第一。

  公元1079年,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,风光不再。

  可他却在人生的最低谷,顿悟世事的无常,写下了千古名篇《赤壁赋》。

  清代张伯行就曾评价它:

  凭吊江山,恨人生之如寄;流连风月,喜造物之无私。一难一解,悠然旷然。

  在《赤壁赋》里,前半篇苏轼还在为生命太短,人生坎坷而伤感内耗。

  可后半篇中,他转念一想:万物都有悲喜两面,与其悲伤感怀,不如及时行乐。

  想到此处,苏轼所有的负面心绪,当即烟消云散。

  生命中,我们所遇到的每一个问题,其实都有着各自的答案,完全没有什么可惆怅的。

  如果你此刻心中烦闷,不妨读读这篇千古好文。

它能驱散你所有的阴霾,治愈一切的内耗和不安。

 

 

赤壁赋

 

·苏轼

 

 

  壬戌之秋,七月既望,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。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。举酒属客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。少焉,月出于东山之上,徘徊于斗牛之间。白露横江,水光接天。纵一苇之所如,凌万顷之茫然。浩浩乎如冯虚御风,而不知其所止;飘飘乎如遗世独立,羽化而登仙。

  于是饮酒乐甚,扣舷而歌之。歌曰:桂棹兮兰桨,击空明兮溯流光。渺渺兮予怀,望美人兮天一方。客有吹洞箫者,倚歌而和之。其声呜呜然,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,余音袅袅,不绝如缕。舞幽壑之潜蛟,泣孤舟之嫠妇。

  苏子愀然,正襟危坐而问客曰:何为其然也?客曰:月明星稀,乌鹊南飞,此非曹孟德之诗乎?西望夏口,东望武昌,山川相缪,郁乎苍苍,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?方其破荆州,下江陵,顺流而东也,舳舻千里,旌旗蔽空,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,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,侣鱼虾而友麋鹿,驾一叶之扁舟,举匏樽以相属。寄蜉蝣于天地,渺沧海之一粟。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挟飞仙以遨游,抱明月而长终。知不可乎骤得,托遗响于悲风。

  苏子曰:客亦知夫水与月乎?逝者如斯,而未尝往也;盈虚者如彼,而卒莫消长也。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,而又何羡乎!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

  客喜而笑,洗盏更酌。肴核既尽,杯盘狼籍。相与枕藉乎舟中,不知东方之既白。

 

身世浮沉,是人生常态

 

  在《赤壁赋》中,苏轼原本与好友乘一叶扁舟,夜游赤壁。

  此时清风徐徐,月光如银,万顷江波,澄净空阔。

  置身于如此美景之中,苏轼却陡然悲伤起来。

  看着滚滚长江东逝,他不禁想起挥斥方遒的曹操,于是便叹道:

  哀吾生之须臾,羡长江之无穷。

  人生啊,实在是短暂,无论你曾经多么风光,也只是须臾之间。

  这是苏轼对历史的感慨,更是对自身遭遇的悲伤。

  二十多年前,刚刚年满20岁的苏轼进京赶考。

  主考官是大文豪欧阳修,当他读到苏轼的文章,赞叹不已:读轼书,不觉汗出,快哉快哉,老夫当避路,放他出一头地也。

  一朝进士及第,加之文坛领袖的欣赏,苏轼名动京师。

  凭借出众的才能,没几年,他便从地方官调任京城,站上了朝堂。

  然而命运波诡云谲,世事变化无常。

  在京城,他与新党政见不合,很快就被逼外放至杭州、密州等地。

  尽管苏轼在地方兢兢业业地工作,造福一方百姓,但新党并没有就此放过他。

  几年后,他们还是以苏轼写诗讥讽朝廷为由,让他深陷乌台诗案

  最终,苏轼在天牢中受尽百日折磨后,被贬谪黄州,任一小吏。

  正是这样的悲惨遭遇,这才让他夜游赤壁时生发凄凉之感,写下《赤壁赋》。

  想起巴金在《秋》中的肺腑之言:人生无常,前途渺茫

  人这一路上,从没有永远的顺境,有的只是短暂的如意。

  无论是金榜题名的得意,还是升职加薪的喜悦,不过一瞬而已。

  更困难的学业考核,压力更重的工作绩效,才是下一秒的常态。

  若是沉溺于繁华之中,而胆怯于挫折,悬殊的境遇很容易就让人陷入抑郁,一蹶不振。

  古人云,草木荣枯自有时,万物从容皆自得。

  花开花会落,浪起亦浪伏,起起落落方为人生。

只有将一切遭遇看作是寻常,你才可以保持内心的安宁与澄澈。

 

换个角度一切都会豁然开朗

 

  林语堂曾评价苏轼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

  再艰难的处境,再悲戚的心境,他都能找寻到解脱自己的角度。

  在《赤壁赋》中,苏轼前一刻还在因呜咽的洞箫声与流逝的江水而心情低落。

  下一秒他便转念一想:

 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,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;自其不变者而观之,则物与我皆无尽也。而又何羡乎?

  如果从事物易变来看,天地万物时刻都在变化;但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,世间一切皆永恒。

  其实人生也是如此,凡事总有着两个面目。

  那些让你痛苦的经历,让你困扰的事,换个角度看待后,也许就能给你带来新生。

  被贬黄州后,苏轼虽然沦为了一名不入流的小吏。

  但生性自由的他,不必再受政务的约束。

  此前他就曾想过弃官务农,被贬黄州时,正好帮他实现了这个愿望。

  他在东坡开荒种地,筑水坝,建鱼池,自称东坡居士

  他居住的临皋亭,原本是驿亭,他却甚是满意。

  窗帘拉起,于坐榻之上,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,远望则水空相接,一片苍茫。

  空闲时,他就邀请农夫、樵夫来家中谈天说地。

  如果有远方的朋友来访,他就邀请对方坐下来品尝自己烤制的羊蝎子;

  饭毕再带着对方散步于竹林,游船于江上,共赏自然美景。

  这段无拘无束的日子,让苏轼释放了豁达的天性,并创作出众多流传千古的诗词佳作。

  正应了苏轼自己的话: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

  人生的很多内耗与困惑,往往只需换个角度思考,内心就会豁然开朗。

  因为世上之事就如压在心中的小山,不同的视角就有不同的结果。

  只盯着坏的一面,眼前皆是崎岖陡峭的山路,就注定会忽略美景,陷入痛苦。

  反之,如国学大师曾仕强所说:

  上天有好生之德,遇到事情往好处想,它自然就会往好的方向发展。

学会多角度对待世事变迁,人生才能顺势而为,活出新气象,找到新的出路。

 

越是人生艰难处 越要好好享受生活

 

  很喜欢《赤壁赋》文末的一句话:

  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耳得之而为声,目遇之而成色,取之无禁,用之不竭,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,而吾与子之所共适。

  虽然乌台诗案差点让苏轼丧命,虽然贬谪的日子很是艰苦。

  但在这个夜晚,江山的清风,山间的明月,尽是他可以享用的。

  于是,苏轼与友人欣赏着美景,狂喜而笑,开始推杯换盏,畅怀豪饮。

  在他看来,与其为过去而哀哀怨怨,不如珍惜当下所拥有的美好。

  既然命运已然如此,那便痛快淋漓地畅饮一番吧。

  这夜之后,苏轼一改贬官时的颓丧与忧郁,转而全心享受生活。

  黄州的猪肉价格低廉,他就买来猪肉,用慢火清炖,自创的东坡肉美味无比。

  居所临近长江,他经常跑到江边垂钓,蒸出来的东坡鱼美味可口。

  即使是味美而有毒的河豚,他也垂涎三尺:据其味,真是消得一死。

  在惠州时,当地遍地瘴气,食不果腹。可当他发现丰腴甜美的荔枝,便大笑道: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

  后来,他被流放到更加闭塞落后的儋州。

  儋州人顿顿食薯,荤菜只有熏鼠、烧蝙蝠,他千方百计找到生蚝烤来吃,大呼食之甚美,未始有也

  当命运的风雨无情地袭来,他总能用生活中点滴的快乐,冲刷掉那些巨大的悲伤。

  想起林清玄的一句话生活不在别处,就在当下

  辗转在尘世间,谁不是一路同苦难相伴,与艰难同行。

  但只要内心积极豁达,哪怕是再苦的日子,你也能捕捉到生命的乐趣。

  人间有味是清欢,虽然粗茶淡饭,却也是香甜可口。

当你能够及时行乐,以乐观度己身,风雨再大也能走得从容,过得潇洒。

 

  作家祝勇曾写道:几乎每一个中国人,都会与苏东坡相遇。

  你在不经意间,就会触碰到苏轼的人生经历,与他产生境遇的共鸣。

  他在低谷时写下的《赤壁赋》,文不过千字,却暗藏一本人生指南。

  工作的难,生活的苦,命运的糟糕,谁都无法避免。

  在你失意内耗的时候,就读一读苏轼这篇《赤壁赋》吧。

  当你能多角度看待世事,内心变得乐观豁达,就能从容应对生活的一切变故。

点个赞吧,与朋友们共勉。

 

转载自微信公众号《洞见》

 
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众缘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libo0905.com/post/1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内耗太多的人,一定要读读《赤壁赋》” 的相关文章

山是一道岭

是山却不叫山,那山叫岭。那是众多山脉中影响中国几千年繁荣兴盛的一座神奇而独特的山脉,那是举世闻名的秦岭。他静静地横躺在中国大地的中心位置,北看黄河咆哮,南望长江奔腾。却怀着一颗包容的心,将南北物种纳入自己的怀抱,给祖国大地一个缓冲,有条不紊地孕育出华夏文明。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,总有着对山川、河流、草...

发表评论

访客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。